【考德尚好声音】安徽省招考结构化面试题及参考解析(31)
安徽省招考结构化面试题及参考解析(31)
现在有的学校通过大数据查询大学生的消费记录及食堂就餐情况,从而选出贫困大学生,将扶贫款直接打入大学生的卡上。对此有人认为好,这样照顾了贫困大学生的尊严;也有人认为不好,会让他们感觉贫穷是一种耻辱。对此你怎么看?
参考解析
各位考官,题干中的这个现象,让我想起中国矿业大学因为“隐形资助”上了微博热搜,在社会上获得一致点赞。我认为这个行为是非常暖心的。
第一,照顾了贫困生的尊严。高校在资助贫困生时,为了保证信息真实,通常要求填写情况表,详细描述家庭状况,请户籍所在地的居委会出具贫困证明等,甚至有的学校还要在班级公开陈述,在公告栏进行公示。或多或少会暴露学生隐私,导致许多符合条件的学生宁愿忍受贫困也不愿申请资助。而学校借助大数据分析,筛选出符合资助的学生进行“隐性资助”,既让学生受益,也保护了学生尊严。
第二,分析结果更加高效公正。学校通过调取大数据分析学生每月的就餐次数和消费金额,对次数合理而金额低于平均水平的进行资助,是一种较为科学和有效的办法,既保证了全体学生都是分析主体,确保覆盖到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意申请的贫困学生,又减少了层层审核、反复核验等繁琐程序,有效规避了可能存在的“谁和班委关系好就评给谁”、“拉票比惨”等各类不良现象的发生。评选过程更加高效透明,评选结果更加客观公正。
但有人认为“部分学生会因此而感到贫困是一种耻辱”,也提醒了高校和社会需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,对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。同时也要客观考量这个单一指标是否会存在学生外出就餐或外卖,女生为减肥不吃或少吃,本地大学生回家用餐而导致低消费的特殊情况,确保资助更加精准有效。
为了让这一举措更好的发挥作用,为贫困学生带去温暖和鼓励,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:
第一,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实地查验,让资助精准化。在现有指标中筛选出的人群,再对其入学档案、家庭关系、其他开支等情况进行进一步私下查验,确保符合贫困生资助的指标,排除特殊情况,保证公平精准。
第二,加开心理课程和个别辅导,让资助全面化。高校应该开设更多的心理健康课程,设置解压室和心理疏导室,帮助有疑惑的学生解开心结,同时可以将贫困学生档案进行备注,在例行个别辅导中特别关心引导他们积极向上,改变未来。
第三,拓展勤工俭学渠道,让资助多样化。高校可以建立“自强社”等各类社团,专职管理和发布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信息,提供超市收银员、图书馆管理员、宿舍巡逻员等相关岗位,让学生不耽误学习的同时,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收入改善条件。